劳模工匠文化长廊绘就榆林工运事业新风景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4月18日,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榆林市劳模工匠文化长廊正式开园。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岗,榆林市委副书记李雄斌,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冯光宏及榆林市各级劳模工匠代表、干部职工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以城市之名  向劳模工匠致敬

多年来,劳动人民用勤劳双手和不懈努力,将榆林打造成国家九大煤电基地、四大现代煤化工基地之一及国家西煤东运的腹地、西气东输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和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续地,打开了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进军的广阔空间。挖掘劳模故事,整理劳模历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建设榆林劳模工匠文化长廊的初衷。

截至目前,榆林共有23人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8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48人获省部级劳动模范,22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863人获榆林市劳动模范,253人享受市级劳动模范待遇,5人获三秦工匠,27人获驼城工匠,他们与家乡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他们的精神伴随着劳模工匠文化长廊的建成,将永久扎根在这片土地上。

1943年春,郝家桥村贫苦农民、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村民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和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减租保佃等各项任务,被评为乡级劳动英雄,在群众中形成了“劳动光荣,受人尊敬”的风气,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热潮,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为保障边区粮食和物资供给作出重大贡献。

解放初期,榆林市有400多个村庄被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的流沙压埋,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超过5亿吨。

榆林发动群众治沙造林,数十万榆林人扛起铁锨、背起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绿进沙退”,从与大自然搏斗,进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榆林的治沙成就载入史册,成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典范。

这是科学造林的杰作,更是无数榆林人创造的治沙奇迹。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女子治沙连等一批又一批与沙漠“对决”的人,是榆林也是中国的治沙英雄。

迈进新时代,一批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人成为劳模,以李强、豆河伟为代表的新一代劳模工匠,扎根一线,从学徒成长为国家级技术能手。

劳动模范是时代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榆林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榆林市劳模工匠文化长廊通过展示他们的事迹,记录榆林劳动者创新创造的光辉历史,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更加立体,使每位路过的市民肃然起敬。

两廊三节点  诉说奋斗故事

“这里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自己是榜样,不能有任何懈怠。更是一面旗帜,时刻激励我,劳模工匠是先进代表,要努力保持先进性!”4月18日下午,站在驼城工匠廊内的形象展示牌旁,省劳动模范、三秦工匠、榆能集团横山煤电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李强如是说。

榆林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建林表示,劳模工匠文化长廊是落实省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力打造“工”字号线上线下宣传教育阵地,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劳模、崇尚劳模良好风气的生动实践。

“我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更感到无比自豪!”看见自己的照片后,全国劳模、榆林市劳模工匠协会会长张应龙激动地说,“我们在劳动中变得勤快,在劳动中变得智慧,在劳动中获得了社会认可。今后,我们将带头倡导劳动伟大、劳动光荣,让更多的人热爱劳动,让更多的人争当劳模!”

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长廊以“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为主题,以“劳模文化廊”和“驼城工匠廊”,一个劳模工匠精神堡垒、一座劳模林和一个匠心亭的“两廊三节点”为中心,融入榆林特色文化。

两廊之间,一面长达数十米的劳模浮雕墙让所有参观者为之震撼。

治沙巾帼牛玉琴、治沙英雄石光银以及最美医生路生梅的巨幅浮雕和先进事迹无声诉说着他们的奋斗故事。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医生、最美巾帼奋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路生梅感慨:“组织上的肯定让我很开心,文化长廊意义重大,就是要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她表示,自己只是一个省级劳模,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有些惶恐,今后还得继续努力,在劳模精神的激励下一直走下去。

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无不在讲述着劳模工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以及承载着的那些敬业专注的匠心。

中国好人、省道德模范、榆林市第一批援武汉医疗队队长、榆林市第二医院护士王慧慧表示,通过参观劳模工匠文化长廊,不仅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也看到了与劳模工匠的差距,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努力为人民提供更高效、更贴心、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争取未来也能让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文化长廊上,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医务工作者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旧景重塑  微小细节见匠心

劳模工匠文化长廊位于榆林市河滨公园西二路至富康路之间,榆溪河生态长廊步道西侧,总长度约1公里,是在完全不破坏河滨公园整体环境基础上对原有设施进行了重新塑造。

从高空俯瞰,整个榆林市劳模工匠文化长廊形似一座饱含力量的驼峰,象征榆林人民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好似一条舞动的纽带,象征着工会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这些做得比工匠还工匠啊!”参观过程中,许多劳模惊讶地发现,长廊内甚至连垃圾箱都包含了劳模工匠元素,精细到了一道线或者一条边的装饰。据介绍,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榆林市总工会对全市所有在册劳模工匠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并对劳模信息进行了涉及征信、廉政、司法等多个部门的审核和鉴定,确保劳模资料真实可靠。

劳模区放置了精神堡垒、时代劳模记忆墙、中国劳模制度表彰简史等内容,工匠区设有代表工匠最高技艺的“鲁班锁”、工匠精神表述墙等内容……劳模工匠文化长廊通过各种寓意深刻的造型,让收藏在记忆里的劳模工匠都“活”了起来,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光彩。

“我们相信,榆林市劳模工匠文化长廊的开放,必将成为我市除工运史馆外的另一个宣传劳模、宣传工匠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为全市广大职工近距离了解各级劳模和工匠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掀起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热潮,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提供有力支撑。”李建林说。



据《陕西工人报》

转载请注明: 陕西省总工会 » 劳模工匠文化长廊绘就榆林工运事业新风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