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无人机巡查公路病害,比以前徒步巡查效率提高3倍还多!”9月15日,拿到CAAC无人机驾驶员执照的陕西公路养护工李磊,站在渭北高原的公路旁,看着无人机传回的高清影像,难掩兴奋之情。他的技能跨越,正是省交通运输工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专业化、数字化转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陕西省交通运输工会构建“竞赛+培训+创新”三位一体培育模式,通过定制化竞赛体系、精准化培训服务、集群化创新平台,让像李磊这样的基层职工实现从“会干活”到“干好活”再到“善创新”的进阶,为陕西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以赛促练激活力
“以前开货车靠‘老经验’,总觉得‘不出事就行’,直到参加‘安全行车百万公里驾驶员’竞赛,才知道规范操作里藏着大学问——比如雨天跟车距离要比平时多留3倍,夜间会车提前150米关远光,这些细节能大大降低事故风险。”从事货运行业12年的货拉拉司机王超杰,今年在竞赛中凭借零违章、零事故的成绩获评“星级驾驶员”,不仅拿到技能补贴,还被所在货运平台评为“安全标兵”,订单量比之前增加了30%。
省交通运输工会聚焦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工会五大领域,打造“省级一类+二类+专项竞赛”的五类三级劳动竞赛体系,让不同岗位职工都能找到“练兵场”。
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工会联合多部门开展“道路运输安全年”“货运平台企业技能比拼”“公路养护技能挑战赛”3项专项竞赛,成功立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工程测量员、机动车驾驶教练员、微型货运汽车司机4项省级一类大赛,航空安全员、公路养护工、城市公共交通驾驶员3项省级二类大赛,吸引了10.2万名一线职工参与。
如今,在省交通运输系统,“比技能、晒本领、争先进”已成为职工的日常,竞赛不仅成为技能提升的“加速器”,更成为职业发展的“通行证”。
以训强技补短板
“老师把课堂直接搬到公交场站,一边拆解新能源公交车的电池组,一边讲‘电池故障排查技巧’,还让我们亲手操作——以前遇到电池故障报警只能等维修师傅,现在自己10分钟就能找到问题所在,太实用了!”西安公交第五分公司驾驶员张利伟口中的“送教下基层”活动,是省交通运输工会破解基层职工“培训难、学用脱节”的关键举措。
为让培训更精准,省交通运输工会培育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公交职工培训中心2家产教融合型工匠学院,依托学院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体系,促进交通职工实现岗位技能转型、提升和学历层次提升。
省交通运输工会还开展“送教下基层”专项行动,以“精准滴灌”形式组织15场培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覆盖公交、公路、航空等多领域,累计培训1200余人次。此外,还举办交通运输系统优秀班组长培训班,培训基层优秀班组长150名,着力培育高素质基层管理人才。
针对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创新推出无人机操作人员技能提升计划,举办为期14天的封闭式集训,构建“理论授课+实操训练+资质认证+岗位应用”全链条培养体系。目前,已有45名一线职工顺利通过中国民航局(CAAC)专业考核,并完成养护工巡检技能进阶培训,为智慧交通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以前总怕被新技术淘汰,觉得‘年纪大了学不会’,现在有了工会的培训支持,学会了无人机操作,干事更有底气了!”这是参训职工的共同心声。
以新提质谋发展
今年6月16日,中交一公院“云衢工社”交通智创创新工作室联盟成立,该联盟是陕西交通运输系统首个创新工作室联盟。“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作战’,对于我们取得创新突破是一个关键里程碑。”中交一公院杨敏数智建造3D打印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杨敏说。
该联盟以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杨敏创新工作室”为牵头单位,联合“王晓光创新工作室”“陈常明创新工作室”“王建强创新工作室”“刘建蓓创新工作室”5家优秀团队组建,覆盖智能建造、交通设计、防灾减灾、智能检测等多个核心领域。
为让创新更有方向、更有保障,省交通运输工会先后出台《创新工作室及创新工作室联盟培育管理工作办法》《陕西省交通运输系统创新工作室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创新工作室的申报条件、考核标准,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设备采购、技术研发。
目前,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已培育创新工作室60余个,涵盖公路养护、工程检测、公路设计勘察、运营服务等多个领域。从技能竞赛点燃职工热情,到精准培训补齐能力短板,再到创新联盟突破技术瓶颈,省交通运输工会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让陕西交通产业工人队伍焕发新活力。
省交通运输工会主席唐煜弢表示,省交通运输工会将持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行业培养更多懂技术、善创新、能攻坚的高素质人才,助力陕西交通事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前行。
据《陕西工人报》
转载请注明: 陕西省总工会 » 省交通运输工会:打好“人才牌” 奏响“赋能曲”